相對於疫情蔓延期間,具有旅外經驗的國人紛紛在繁體中文平台投書,或者是抒發個人身邊親友心得、選擇性地不問媒體類型、刊登的文章類型拼湊報導,或在轉述新聞內文時穿插評價性修辭,不外想要獲致世界各國的防疫手段如何緩慢失能的結論。這篇文章以德國為例,提出有意識(而非出於意氣)的觀看方式。
說白了,就是提出個人價值判斷前,先誠懇地理解欲評判的國家被給定的條件:包括現實的地理環境與法制規範的內容,如此方能知道自己的評價基準是從何立足。畢竟想要批評一國反應慢,必然有一個「反應較快」的對照組。而反應較快的內容、理由與手段究竟是否為公允並值得參考的評語,正取決於前述比較意識是否闕如。
文章內容我只想補充一點,臺灣官方錯誤對外宣傳健保系統是防疫成功的要素之一,這一點也被許多國人採納作為自發個人外宣的依據。不乏有藉這波檢討外國防疫政策聲浪,趁勢批評他國醫療體系、健康保險制度的專評。
惟醫療制度的不同,因此牽涉醫護人力及醫療資源分配問題,與防疫手段是否雷厲風行或防疫成果是否優劣是不完全相同的議題。然而全民健保作為全民得以廉價享受醫療服務的優勢,在臺灣感染數量不多的情況下意義不大,臺灣官員宣傳的內容,恰恰是欠缺法律明文,將全民健保資料庫援引為全民買醫療口罩資料庫的建置之上的防疫政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便是通常狀態下醫療人力與資源充沛的地區,突發大規模感染病例,依然可能會出現接應不暇而醫療崩潰的情況,歐洲疫情首發重災區的義北米蘭地區便是如此。而義大利政府的手段,若根據法學者的討論,絕對稱不上溫和。將疫情看做醫療體制的壓力測試無可厚非,但若沒有釐清疫情政策的良窳評價基準,如果沒有認清議題是否確實具有因果關係,同樣會使得連結並藉以評價的論理失準。
至於我國因為推行全民健保,所造成的醫療人力資源不足、健保給付制度造成私人醫院經營困難、健保用藥給付限制下造成原廠藥出走等問題,更非是用防疫有成,或批判他國醫療體系缺失就能被掩蓋的問題。如同文中指出,自己跟自己比可能會是相對公允的比較法。但比較方法易學,比較意識難得,如何會想要「自己跟自己比」,而不是一味想跟它人爭高下,似乎才是難題。